羊梨形虫病是由泰勒科和巴贝斯科的各种梨形虫(焦虫)寄生在红细胞中引起羊的血液原虫病。其中羊泰勒虫和莫氏巴贝斯虫是使绵羊和山羊致病的主要病原体;疾病由硬蜱吸血时传播。每年6~8月份蜱虫的活动期是发病高峰期,以1月龄以上的羔羊及1~2岁的羊症状最重,有的羔羊突然死亡。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
一、临床病状
发病急,表现不吃不喝,体温升高达40~42℃,呼吸促迫,喜卧地,反刍减弱或不反刍。初期便秘,后期腹泻,粪便带血丝。羊尿混浊或血尿。可视黏膜充血,眼睑水肿,部分有眼屎,继而出现贫血和轻度黄疽,中后期高度贫血、血液稀薄,结膜苍白。颈下、胸前、腹下及四肢发生水肿,怀孕母羊中后期可发生流产。病羊迅速消瘦,放牧离群落后,低头耷耳,头伸向前方呆立,步伐不稳,后期虚弱,卧地不起,将头沿地面伸直,最后衰竭而死。
二、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血液稀薄。全身淋巴结呈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多汁、出血。肝、脾及胆囊肿大。心包积液,心外膜有大小不等出血点。肾呈黄褐色或暗灰色。肠黏膜上有少量出血点。
三、诊断措施
在流行季节,根据蜱的活动规律,羊体、羊舍、墙壁缝隙和放牧场等处有蜱的存在;剖检观察血液稀薄,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出现高热、贫血、黄疽和血红蛋白尿;病羊单纯用抗生素治疗无效,体温也不下降。眼结膜初期潮红,后逐渐变苍白,并有出血点。尿液呈红色,粪便中有粘液及血液等情况可做出诊断。
四、防治措施
1、治疗药物
①三氮脒(贝尼尔、血虫净),7~10毫克/千克体重,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深部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次。
②黄色素按3~4毫克/千克体重,用注射用水配成0.5%~1%溶液静脉注射,必要时2~3天后重复用药1次。
③咪唑苯脲,按1~3毫克/每公斤体重,配成10%溶液,肌肉注射。
④硫酸喹啉脲按1毫克/千克用注射用水配成5%溶液皮下注射,必要时24小时后重复用药1次。
2、对症治疗:对病情较重的羊只加强护理,采取强心、补液、健胃、清肝利胆等措施,严重贫血补给维生素B12和硫酸亚铁等抗贫血药物。
①高烧不退时,配合用青霉素、安乃近(安痛定)、复方氨基比林,根据体重确定剂量,每天2次,连用3~5天,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适当使用青霉素、链霉素、林可霉素、诺氟沙星、甲硝唑等。
③心脏衰弱的可使用樟脑磺酸钠、强尔心等强心药物,同时补充能量药物,如葡萄糖、右旋糖酐、三磷酸腺苷等。
④对于食欲减退、反刍减弱的用大蒜酊、稀盐酸、胃蛋白酶、乳酶生、人工盐和健胃散等。
⑤贫血严重的可用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生血素等。
⑥出血和胸、腹、下肢水肿时,可用止血敏、维生素K3、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等。
3、预防
①羊体灭蜱:消灭羊体上的蜱,在发病季节要经常检查羊体,发现羊体寄生蜱及时摘除处死。有条件的地方,不要在有蜱孳生的地方放牧。蜱出没季节可定期或不定期的使用双甲脒配成0.025%~0.05%的乳液药浴、喷洒、涂刷羊体。
②圈舍灭蜱:在秋冬季节,应搞好圈舍卫生,可用上述药液喷洒羊舍,用水泥填补墙缝,消灭越冬硬蜱的幼虫。春季4月初应彻底清理圈舍,墙壁、饲槽和饲喂用具用药物喷洒消毒。
③在流行地区,在发病季节前每年的3月中下旬进行预防注射,每隔15天用贝尼尔注射1次,按3毫克/千克配成7%水溶液肌肉注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