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茯苓如何防治白蚁

茯苓为兼性寄生菌,是我国传统名贵、常用大宗中药材,可食用,亦可入药。本文为朋友们介绍种植茯苓如何防治白蚁,以及茯苓种植技术与栽培管理方法。

一、种植茯苓如何防治白蚁

种植茯苓如何防治白蚁

可以说,能否防治住白蚁,是茯苓栽培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白蚁的防治方法主要有:

1、段木以"井"字形排架,最下层段木最好用四块石头垫起,石头四周撒杀白蚁的药,防止白蚁爬上段木为害。

2、隔年诱杀法。第二年的茯苓栽培要在头年立夏过后,在种植地开挖小坑,放入干枯的松枝,用水泼湿,掩土,过半个月,扒开覆土,检查坑内有无白蚁活动。

一旦发现白蚁,要及时用杀白蚁药喷在白蚁身上,使其带回到窝内相互传染,中毒死亡。这便为来年栽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加呋喃丹防治法。在栽培茯苓时,先把栽培场地分墒,栽培时每隔1尺远挖深约15厘米的小坑,坑中放入枯松树枝和干松毛,同时放一块大拇指大的茯苓菌种,并在松枝松毛周围均匀地、轻轻地放上10克呋喃丹(颗粒),最后盖土。

二、茯苓种植与管理方法

茯苓种植与管理方法

1、选地与整地

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0~250的山坡地。土壤以沙土为好,粘土、沙砾土不宜种植,不宜连作。

深翻,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2、接种

接种分春、秋两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部分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部分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厘米,宽40~50厘米,长度依段长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用菌种接种时,先放入两段木,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150厘米×10厘米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公斤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厘米。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树桩接种则是在树桩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桩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厘米,盖面要堆成龟背形。

3、管理

接种后要及时检查茯苓的生长情况,发现杂菌污染要及时清理,重新接种,防止人畜进入种植地践踏。要及时除草排水,防止水淹,发现缺水及时浇水和培土。

由于茯苓的生命力较顽强,冬季在选料和管理两个环节上要把握好,根据当地气温,适时加盖塑料膜,以防止冻烂茯苓。

生产上茯苓腐烂病不好防治,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消毒,保持清洁;一旦发现有腐烂病要及时清理,防止传染周围木段;白蚁好蛀食段木,严重的往往将松木蛀空,一旦发现要彻底清除,否则易造成减产。

4、采收与加工

接种60天后开始结苓,随着茯苓的膨大,土壤出现裂缝,这时要及时加盖薄土保苓。9个月后,就可采挖了,挖时采大留小,采收时用刀子割断茯苓,不要伤及木料上的苓皮和树皮,覆上土再过4~5个月又可采挖一批。

如果木料是白黄色,就能够继续生长茯苓,采收后将木料埋在土里,继续生长下一批,如果木料全部变黑或腐烂,就需要换木料重新接种。直径20厘米以上树桩可采鲜苓7.5公斤左右,能连采2年。

将鲜茯苓堆放在室内,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再用稻草盖严堆放5~6天后,去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当水变黑时便换水)。

取出用利刀切成4厘米×4厘米×0.5厘米的方块,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日晒至全干,要注意经常翻动。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share/2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