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种薯繁殖过程

马铃薯脱毒原种繁殖是将脱毒微型薯定植于远离毒源、气候冷凉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繁殖;合格脱毒种薯是由脱毒原种在适宜条件下繁殖的。

本文介绍脱毒种薯的繁殖过程包括哪些步骤,以及影响脱毒种薯繁殖质量的因素有哪些。

一、脱毒种薯的繁殖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脱毒种薯的繁殖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马铃薯脱毒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繁殖过程,繁殖出一级脱毒种薯后才能用于大田生产。脱毒种薯的繁殖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试管内进行脱毒苗的大量繁殖,繁殖出足够量的脱毒苗后进行脱毒微型薯的繁殖,脱毒微型薯需要在隔离毒源和传毒媒介的条件下繁殖,其次是将脱毒微型薯种植于远离毒源和传毒媒介的条件下繁殖脱毒原种;最后是脱毒原种继续种植繁殖一级脱毒种薯,一级脱毒种薯即可用于大田生产。

二、影响脱毒种薯繁殖质量的因素

影响脱毒种薯繁殖质量的因素

脱毒种薯在繁殖过程中会有很多因素影响种薯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再侵染:脱毒种薯在繁殖过程中仍然会被各种病毒侵染而使之重新退化,病毒需要借助外力才能侵染植株,这些外力因素包括蚜虫、其他昆虫、土壤线虫、切块用的切刀、田间作业时的农机具、人体以及植株的相互接触等。

(2)其他病害的侵染:其他病害的侵染虽然不能降低种性,但能降低种薯外在质量,引起腐烂等。这些病害包括土传病害,如干腐病、黑痣病、青枯病、环腐病、枯萎病、黑胫病、湿腐病、软腐病;侵染茎叶的病害,如晚疫病、早疫病。

(3)贮藏病害: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极大地影响了种薯的质量,贮藏病害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收获前已侵染的病害,如晚疫病、红腐病、皮斑病、银屑病、青枯病、茎腐病、炭腐病、黑胫病及细菌性环腐病等;②收刨及运输过程中侵染的病害,如干腐病、坏疽病、伤口湿腐病、早疫病;③贮藏过程中发生的病害(潜伏型病害),如细菌性软腐病(表皮粘有其他病菌)。

(4)繁殖条件及农艺措施:繁种条件及其他农艺措施也能影响种薯质量,这些条件包括①气候条件,高温干旱、雨水、灾害性天气等;②土壤条件,土壤质地和营养状况等;③肥水条件,养分、水分缺乏与否直接影响块茎的发育状况,如果肥水不充足,则块茎发育不良,干物质积累少,因而会影响种性的好坏;④块茎成熟度,块茎成熟度不够,说明发育不健全,也会影响种性。

(5)繁殖代数:随着种薯繁殖代数的延长,不仅自身会出现衰老现象,而且其体内病毒含量也会逐代增加。这是因为①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相当于克隆),每繁殖一代就相当于自身增长了一岁,所以逐代衰老;②植株在生长过程中一旦感染病毒,繁殖代数越多病毒积累也会越多,即便植株在田间没有被重新感染病毒,也会因为未能检测出试管苗所携带的极其微量病毒的存在,而使种薯带毒量增加。

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或涉及违法,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zzsn.net/greenhouse/22534.html